百度   本报重庆3月24日电(记者王斌来、李坚)“村里就能办,太方便了!”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恒和村村民何增清办理宅基地规划许可证,材料交到村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登录重庆网上办事大厅提交信息,当天下午查勘人员便上门了。

原标题:

32支高校机器人队伍现场炫舞技

8支队伍入围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8月2日,2025年华北五省市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舞蹈专项赛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沙河校区举行。评审团队最终选拔出8支队伍,他们将于8月14日至17日来到国家速滑馆,参加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中的集体舞蹈比赛项目。

本次大赛共有来自19所高校的32支队伍、176名师生参加。中国功夫的弓步、马步、叶问蹲等招式,街舞中的翻滚、劈叉、倒立等动作,中国传统的扭秧歌、赛龙舟等民俗活动,舞蹈比赛现场,各高校的比赛队伍轮番登场“炫技”,展现各自的创意。

来自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队伍,带来一场精彩的融合咏春武术元素的舞蹈。“掌握平衡是最大的技术难点之一。”队长高瑜辉说,为了这段两分钟的表演,团队一起准备了一个多月。

来自中国民航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团队,则让一组身着红绿大花服装的机器人,表演了一段欢快讨喜的东北秧歌。机器人在挥手互动、队形变换、手腿协调之间,展示出人机交互、运动控制、协同性、稳定性等方面的能力。

“参赛学生大部分是本科生,其中不乏大一、大二的学生,能做到这种程度,我们觉得非常棒。”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教师吴细宝介绍,评委组主要从结构设计、创意编排、多机协调性、技术难度、音舞协调性、过程稳定性六个维度进行评判。

现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发布了自主研发的“BISTU Robot”通用人形机器人本体结构样机,这也是学校在机器人领域推进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的尝试。

据了解,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较早涉足机器人领域的高校之一。2010年,学校向北京市教委提出设立北京市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并得到认可,2011年大赛扩展成华北五省的省际区域赛。“最初的想法是以赛促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副校长王兴芬表示,“发展至今,大赛充分体现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原则,高校与产业互动、与前沿技术接轨,以培养学生。”

机器人产业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重点布局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也是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的关键领域。“教育系统必须在这一领域出活、出人。”北京市教委高教处处长李惊涛表示。

李惊涛介绍,目前北京已有15所高校开设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2024年招生395人;另有十几所高校开设机器人工程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更多高校在控制工程、机械、计算机等成熟一级学科点或专业学位类别下,自设智能机器人等研究方向。

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将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纳入了市级大学生学科竞赛体系,为高校队伍搭建通往国际赛事的阶梯,让他们在国际舞台上展示技术成果。”李惊涛说。(记者 杨天悦)

编辑:庞婷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