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25年零分红靠政府补贴保壳资料显示,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组建于1988年,自1992年上市以来,股票名称多次在*ST金杯、ST金杯以及金杯汽车之间切换,曾两度披星戴帽,濒临退市。

在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南宋镇的东南部,有一个三面环山、绿意盎然的村庄——东掌村。这里曾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村庄,煤矿经济支撑着村民的生计。然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东掌村走出了一条从“靠煤吃饭”到“生态致富”的转型之路。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中国避暑小镇”“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森林乡村”,村民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东掌村的蜕变,不仅是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更折射出新时代农村发展的新路径。

居住环境:从“脏乱村”到“生态村”

“全国文明村镇”东掌村(上党融媒供图)

“上党南界,最美东掌。”这里三面环山,山峰耸翠,花木扶疏,植被葱郁,层林叠翠,葱郁的山林将现代化的新式村庄包裹其间,村与林浑然一体,美不胜收。所有来到南宋镇东掌村的人,都会由衷地称赞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山中桃源、旅游胜地。谁能想到,十几年前,这里却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脏乱村”。

2006年以前,东掌村六个自然村分散而居,基础设施落后,村民生活不便。转折点出现在村矿改制后,村集体经济逐渐壮大,支村“两委”班子决定彻底改变村庄面貌。他们统一规划,实施整体搬迁,建成214套别墅式住宅和120套单元楼,实现集中供暖、供水、供电。据了解,在搬迁过程中,支村“两委”充分考虑村民需求,多次召开村民大会,征求意见,确保方案科学合理。

东掌村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上党融媒供图)

2024年,东掌村被纳入上党区“千万工程”示范村,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政府投资改造街巷路面1.8万平方米,更新供热管网,新建塑胶篮球场,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在供热管网更新时,采用了先进的节能技术,不仅提升了供暖效果,还降低了能源消耗,得到村民一致好评。“我们东掌村现在环境好,卫生干净,冬暖夏凉。以前烧煤取暖,现在集中供暖,孩子在家门口的矿上上班,我就在家种种花、带带孙子,跳跳舞。”村民董书花笑着说。

多年来,东掌村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环村生态林建设模式,即在村内主要种植银杏、玉兰、紫荆、木槿、樱花等景观树木,环村周围主要种植油松、侧柏、白皮松、杨树、柳树等生态树木,村外主要是保护好老雄山原有的森林树木,三圈环绕的生态林建设与保护,让今日的东掌村被包围在万绿丛中,形成了山顶松柏灌木林带,山腰退耕还林经济林混合绿化带,村周防风林绿化带,村内树木及绿地草坪绿化相结合的整体绿化效果,村域绿化覆盖率达到了100%。

产业转型:从“一煤独大”到“多点开花”

煤炭曾是东掌村的支柱产业,但支村“两委”班子深知:“煤炭今天离不了,明天靠不住,不转型就死路一条。”于是,他们未雨绸缪,早在多年前就开始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

乡村旅游,打造“东掌九院”特色IP。东掌村依托厚重的“老院”文化,打造了“东掌九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这些古色古香的院落不仅是景点,更成为村民创业的平台。“90后”村民毕慧燕和爱人在矿上工作之余,租下一座小院经营手工粉皮粉条坊,年增收十余万元。类似的手工坊还有老油坊、豆腐坊等,既丰富了旅游业态,又带动了村民就业。村里还建设了200亩观光果园,春赏梨花杏红,夏秋采摘鲜果。村民通过线上平台推广,零成本实现销售裂变,“新方式新手段鼓起了农户的钱袋子”。随着旅游市场需求变化,东掌村还计划引入更多时尚的旅游元素,如消夏文艺晚会、露营基地、亲子研学项目等,进一步提升旅游吸引力。“我们经常举办多种文化活动,满足游客对特色文化体验的需求,更能借助活动塑造‘康养东掌’的旅游品牌,让更多人知道东掌、走进东掌。”东掌村党总支副书记毕向慧说。

有机农业,小杂粮种出“大文章”。东掌村地处太行山区,土壤适宜种植谷子、玉米等小杂粮。九禾农场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流转土地数百亩,种植无公害谷子50余亩,亩产600至700斤,售价高于市场价50%。农场负责人宋书文说:“我们种植的谷子产量比施化肥的低,但营养价值高,我们逐步扩大种植,带动更多农户增收。”为了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村里还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开发了小米醋、杂粮饼干等特色产品。

此外,村里还发展了孔雀养殖、油菜花观光等项目,形成“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冬康养”的全季旅游模式。据统计,每年来东掌村旅游的游客数量逐年递增,旅游收入已成为村集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文化赋能:从“乡韵失”到“乡愁留”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东掌村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深刻明白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所在,因此尤为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致力于让乡村的每一处角落都散发着历史的韵味和人文的温度。

村内的三教堂、南海观音寺、佛光寺等古庙宇都是岁月沉淀下来的瑰宝(上党融媒供图)

古建筑修复激活历史记忆。村内的三教堂、南海观音寺、佛光寺等古庙宇和百年古民居,都是岁月沉淀下来的瑰宝。在修缮过程中,东掌村秉持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专门邀请了古建筑修复专家进行指导,采用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在修复佛光寺时,工匠们精心挑选与原建筑材料质地、色泽相近的石材和木材,运用榫卯技艺,让建筑结构更加稳固。对于墙壁上的壁画,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进行高清扫描存档,再由专业的文物修复师运用传统的修复手法,一点点清理污垢、填补破损,最大程度还原古建筑风貌,保留历史韵味。如今,佛光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成为东掌村文旅融合的重要地标,让游客在感受佛教文化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东掌村正书写乡村治理新篇章(上党融媒供图)

“三治”融合书写和美乡村。东掌村在发展富裕后,聚焦村庄治理,形成契合“枫桥经验”的“三治融合”模式。其以“天、地、人”三才合一理念为指引,推动法治、德治、自治协同发力。法治方面,制定并完善《村规民约》,与集体红利挂钩,引导村民守法用法,多年无重大群体事件。德治上,通过建主题广场、编经典读本、办诗词活动等,以文化人,涵养淳朴乡风。自治层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健全议事、监督机制,开展各类评选活动,还借助党员联户、设党员励志墙等,发挥党员作用。这些举措让东掌村实现和谐文明,书写了乡村治理新篇章。

从“脏乱村”到“生态村”,从“靠煤吃饭”到“多元发展”,东掌村的蜕变是上党区乡村振兴的缩影。如今,村里九院民宿、有机农业、研学旅游等新业态方兴未艾。正如老油坊经营者罗成贵所说:“我是想让更多市民吃到原生态的东西。”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东掌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预示着这个太行山村更加灿烂的明天。在未来发展中,东掌村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稳步前行,成为更多乡村学习的典范。(白雪峰 向峥)

编辑:张晋鹏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