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西安明德理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心相通·语先行”赴新疆若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队》再度启程。该团队连续两年入选教育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在孟舒楠、陈叶娟两位老师带领下,播主专业学子循去年足迹,再赴新疆乌鲁木齐与若羌,让推普种子在边疆持续扎根生长。
此次实践紧扣推普要求,依托省级一流专业积淀,发挥省校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新媒体前沿工作坊”优势。在2023年新疆妇联“石榴花”项目筑牢普通话基础的基础上,师生们带着更丰富经验与精准方案,优化推普内容、设计教学场景,以宣讲传递语言价值、用志愿服务延伸推广触角。这群青年学子以专业为笔、边疆为卷,续写助力西部语言文字发展使命,让青春在推普助振兴中发光,为西部繁荣添彩。
公益田与直播间:推普从田垄走向传媒
7月9日清晨,乌鲁木齐戴建华公益田的田垄间早已热闹起来。辣椒挂满枝头,四川黄瓜爬满藤蔓,特色西红柿透着诱人的红光 —— 这片由 “最美志愿者” 戴建华自费打造的公益阵地,如今成了推普助农的生动课堂。
实践队员走进乌鲁木齐戴建华公益田(西安明德理工学院供图)
队员们挽起裤脚钻进田垄,一边帮村民除草、采摘,一边把普通话教学融进劳作:教农户用标准语描述 “作物生长周期”,帮他们打磨农产品推广文案,休息时围坐田埂开设 “语言小课堂”,讲解 “规范用语能让生意更好” 的硬道理。
“以前卖菜说不清楚品种名,外地客人直摆手,现在跟着娃娃们学了普通话,腰杆都挺起来了!” 常来帮忙的马大姐笑着说。戴建华也与实践队约定,要共同编撰 “田间推普手册”,记录作物知识与助农故事,让语言的力量在田垄间持续生长。
同日下午,实践队走进乌鲁木齐广播电视台,在播音指导与新闻主播的带领下,探秘节目从策划到播出的全流程。播音室里的提词器、导播间的切换台、编辑室的剪辑软件,让队员们直观感受传媒行业的严谨与专业。
座谈会上,行业前辈围绕“推普在传媒中的作用”展开分享,主播海潮的话让大家印象深刻:“语言是传播的根基,尤其是在多民族地区,规范的普通话能让信息传递更精准。”最让队员们振奋的是模拟播报环节——面对多机位镜头,他们拿起稿件播报推普见闻,马一鸣感慨:“真实演播厅的庄重感,是课堂训练给不了的成长。”
当晚18时,队员们坐客FM100.7《快乐冲击波》直播栏目,李佳浩、任舒畅详解“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意义,全体队员齐声朗诵《月光下的中国》,让直播间里的听众透过声音,感受到边疆大地上的语言力量。
五桥社区:从 “手势比画” 到 “心桥相通”
7月10日,实践队走进乌鲁木齐天山区五桥社区。依托前期“石榴花”线上推普项目的基础——针对时差与网络问题定制的双语课件、分段备课方案,队员们精准破解“青少年课堂与生活语言切换障碍”:用方言对比教学化解差异,借绕口令、民族歌舞让普通话成为“情感黏合剂”。
社区的“五彩桥”建设(堡垒红桥、护盾蓝桥等)为推普提供了沃土。队员们跟着网格员入户时,亲眼见到社区工作者用双语记录日志,也看到“普通话角”里老人从“靠手势比画”到“清晰说诉求”的转变。
实践队员为乌鲁木齐天山区五桥社区学生授课后合影留念(西安明德理工学院供图)
7月11日,针对“发音混淆”“词汇量不足”等问题,队员们推出“趣味正音课”:用“n/l”发音游戏纠正声母,把“溺水”“拐骗”等安全词编成口诀;口部操校准发音部位,传统节日讲解增进文化认同,连茶文化体验课都成了学习现场——孩子们在品茶时自然习得“沉浮”“回甘”等书面语。
活动尾声,五桥社区送来锦旗,“推普架桥连民心,青春聚力助振兴”的金色大字格外亮眼。社区书记崔雁冰说:“高校提供标准化课程包,社区反馈需求,这样的长效机制,才能让语言真正变成乡村振兴的动力。”
基层模范专访:解码“语言与治理”的共生之道
“在多民族社区,语言通了,矛盾就少了。”7月12日,实践队走访两位基层“语言桥梁”,听他们讲述推普与治理的故事。
在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民警艾尼·居买尔的工作室里,“30起矛盾调解成功率100%”的标语格外醒目。他扎根五桥社区17年,服务1253家商户,总结出“先普通话厘清法理,再用民族语言传递共情”的调解法。“比如讲‘邻里和睦’,既要说法条,也要用生活例子,双方才听得进。”
在南一路社区警务室,“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热孜婉古丽·吐尔逊正帮商户修改招牌用字。巡逻时教老人说普通话,宣传政策时翻译成通俗表达,她让社区发生巨变:“以前居民办事得带‘翻译’,现在买菜、办证都能用普通话沟通,连吵架都能吵到点子上了。”居民艾尼瓦尔笑着补充:“热警官教的话,现在邻里问候都用呢!”
红领巾课堂:让普通话在童心绽放
7月13日,依格孜吾斯塘村的红领巾课堂上,“咬筷子练平舌”“捏鼻子辨鼻音”的游戏让孩子们笑成一片。队员们用拼音卡片和口型示意图,帮孩子们攻克“n/l”“平翘舌”难关;绘本剧演绎端午故事时,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自然练表达;结合村里的葡萄园,教“藤蔓”“丰收”等词,鼓励他们当“小小讲解员”。
“我家葡萄藤爬得比院墙还高!”二年级学生阿卜杜拉的分享赢得掌声。活动结束时,孩子们用普通话合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手写信里的“谢谢大哥哥大姐姐”,成了最暖的收获。
孩子们在游戏里学发音(西安明德理工学院供图)
同日,尤勒滚艾日克村的课堂上,“声母找朋友”游戏帮孩子们分清“b/p”,模仿动物叫练习声调。“小小讲解员”环节里,三年级学生阿卜杜外力讲完“我家的葡萄架”,主动要求再讲一个故事,自信的模样让队员们动容。
“孩子回家当‘小老师’,现在全家吃饭都在学普通话。”家长热合曼的话道出推普的辐射力。实践队留下的拼音绘本和录音课程,更让学习从课堂延伸到日常——如今村里每天都能听到孩子们的朗读声。
7月14日,吾塔木乡果勒艾日克村的红领巾课堂充满欢声笑语。队员们结合村里的红枣种植产业,设计了“红枣采摘”“集市售卖”等情景剧本,让孩子们在扮演果农、顾客的过程中练习普通话表达。“这个红枣又大又甜,五块钱一斤”“请给我称两斤红枣”……简单的对话中,孩子们不仅掌握了相关词汇,还学会了基本的交流用语。
队员们还教孩子们用普通话介绍红枣的生长过程,四年级的古丽米热在介绍时,虽然有些紧张,但完整地说出了“红枣先是开花,然后结果,慢慢变红”,得到了队员们的热烈鼓掌。
7月14日下午,西塔提让村的红领巾课堂上,队员们带领孩子们学唱普通话儿歌。孩子们跟着旋律认真学唱,在歌声中感受普通话的韵律之美。队员们还把一些常用词汇编进儿歌里,让孩子们在传唱中加深记忆。“以前孩子只会说几句简单的普通话,现在跟着哥哥姐姐们学唱歌,会说的词越来越多了,还经常教我们唱呢。”村民麦麦提开心地说。
活动最后,孩子们和队员们一起合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嘹亮的歌声回荡在村庄上空,传递着浓浓的民族情谊。
文化探访+产业对话:从历史深处到产业前沿
7月15日,实践队走进楼兰博物馆与若羌红枣文化馆。泛黄的佉卢文木简、锈迹斑斑的青铜箭镞,诉说着古丝绸之路的语言交融史;红枣文化馆里,千年枣树标本与现代化加工线并列,让人想起“从西域贡品到富民产业”的变迁。
7月16日,82岁的“若羌红枣产业开拓者”宋礼老人给队员们讲了个故事:“年轻时去外地学‘嫁接’技术,土话一说人家就懵,要是早会普通话,产业能早起步两年!”如今,老人看农业讲座记普通话笔记,还能给资助学生视频讲种枣技巧。
实践队成员与“红枣爷爷”交流(西安明德理工学院供图)
接过队员递来的推普手册,老人认真圈出“红枣”“嫁接”等词:“这些词标清楚,打电话教技术才不会错。”老人的话让队员们顿悟:推普是在为乡村产业打通“信息动脉”。
从乌鲁木齐的公益田到若羌的红领巾课堂,从传媒直播间到基层警务室,10天里,“心相通·语先行”实践队用专业搭建语言桥梁。孩子们从“腼腆跟读”到“大胆表达”,村民从“手势比画”到“清晰诉求”,基层干部用双语化解矛盾——这一切都印证着:语言通,则民心通;民心通,则振兴兴。
青春赴疆,推普同行。这群学子用行动证明:当普通话的种子在边疆扎根,必会生长出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的繁茂森林。(西安明德理工学院供稿)

关注精彩内容